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淼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加重视,每年一次的体检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当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单,看到“原位癌”三个字时,心里不免“咯噔”一下。很多人但凡提到“癌”字,就已经开始恐慌,感觉自己危在旦夕、命不久矣。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原位癌,了解原位癌到底有没有这么严重。
什么是原位癌?
原位癌,其实是一种病理学的概念,它是从正常组织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第一阶段。我们可以理解它是刚形成的最早期的恶性肿瘤。就肺的原位癌来说,它指的是癌变仅局限于上皮层或粘膜内的早期癌,还没有突破上皮或粘膜下的基底膜,更不会侵犯到真皮层,有时我们也会称它叫做上皮内癌。
图片来源:人卫版第九版病理学
就像土中被种下了一颗种子,还没有发芽,所以周围土地的结构还是正常的,周围正常组织也还没有受到侵犯。
肺原位癌一般可以分为原位鳞癌和原位腺癌。在临床上,肺的原位鳞癌通常很少见,所以报告上所写的原位癌通常指的是肺原位腺癌。
原位癌到底是不是癌?会不会出现转移?
在2021年4月更新的胸部肿瘤WHO肺肿瘤分类目录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一样,归入腺体前驱病变范畴(也被称为腺体损害前病变)。而微小浸润腺癌依然归类为腺癌。这也就意味着原位癌被原位癌于和癌前病变并列,不再属于恶性肿瘤,而是肿瘤的良性阶段。
肺部原位癌通常生长极其缓慢。简单说,肺原位癌就是正常的一层肺泡上皮上贴着一层异常的癌细胞。但这个癌细胞很规矩,排列很整齐,由于被正常上皮层的基底膜阻挡,癌细胞跑不出来,也就意味着不会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因此不会发生远处和淋巴结转移,也不会影响其他组织,这种情况会持续很多年(也有可能是终身)。但是原位癌一旦发生进展,突破基底膜,变成微浸润腺癌,那么大概率会进一步加速发展出现转移。
查出原位癌一定要手术吗?
原位癌是否要做手术,根源问题还是在于手术带来的收益能不能大于风险。
虽然说原位癌不属于癌症的一种,但是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原位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原位癌大多数都能做到长期稳定,转移的风险很小。那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切除手术反而是徒增风险。无论是术前麻醉,还是术后恢复,有些微小结节在手术前还需要进行穿刺定位,这些都存在着一定的气胸、血胸、针道播散等风险。
但我们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判定这个病变就是原位癌。因为只有完整切除的肿瘤才能诊断为原位腺癌。活检的肿瘤样本因为无法排除未被活检的其他部位没有间质、血管或者胸膜侵犯,而无法明确诊断为原位腺癌。一旦再在判断失误,结节已经出现浸润,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病情造成延误。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会对首次发现的疑似肺原位腺癌的磨玻璃结节进行定期随访。我们可以在首次检查的3个月后进行一次薄层CT平扫检查。随访过程中,如果结节明显缩小,则认为有可能是良性结节。如果结节一直存在,但形态密度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定期CT随访以观察它有没有出现动态变化。
当发现结节出现直径增大,组织周围出现大量新生血管,或结节出现分叶、毛刺等表现,这时是我们就需要考虑手术切除了。
目前原位癌的手术切除普遍采用胸腔镜的方法。一般选择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尽量避免肺叶切除,手术中不需要清扫纵隔淋巴结。由于是微创手术,肺的切除范围小,不清扫淋巴结,手术恢复快,因此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相对较小,对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
其实除了手术切除,目前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治疗肺原位癌,那就是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技术是应用消融电极,在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或在术中将射频电极放入实体肿瘤组织,利用加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原位灭活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射频消融主要是通过高压电流的作用,让肿瘤内部产生热量,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经影像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技术因其创伤小、疗效明确、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操作相对简单、治疗费用低等特点,已经成为继手术之后的一种新的治疗原位癌的模式。
原位癌治疗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原位癌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后,通常就意味着全部治疗结束了。虽然原位癌进展的几率很小,但由于得过原位癌的人,属于患癌高危人群,因此手术后还是要加强筛查监控随访。建议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3-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患者应当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吸烟,增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病情复发。
发现自己得了原位癌,不要恐慌害怕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癌症来说,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仍然不能揭开它们的真面目。即使是肺原位癌,它的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既不“百虑攒心”,又不“掉以轻心”。按时随访,积极治疗,保持正确心态,才是最好的良方。
往期回顾丨淼淼的其他精彩文章
|